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Wenchi Chen

如何打破親子生氣負面循環

  1. 小孩生氣😠

  2. 爸媽不開心孩子的生氣表現(態度/行為/言語)而罵/講道理想教/威脅/處罰小孩(剝奪喜歡的玩具/嗜好等)

  3. 孩子因(2)而情緒爆炸😡

  4. 爸媽因(3)更生氣,再加重處罰小孩

  5. 孩子情緒更爆炸直到疲憊放棄 或 看情況不對而趕快壓抑情緒

  6. 爸媽可能回到(4) 或 誤以為重重處罰有助於孩子管理情緒 或 覺得孩子一定有什麼問題

下次孩子生氣,(1)至(6)再重演,且可能情緒更快更強烈,不斷負向循環。



(上圖為 AI繪圖)

Q. 負面循環的 #問題 出在哪裡?


父母的 #生氣回應,可能讓孩子認為「生氣」是問題,但也是處理問題的方法

而且

沒有同理孩子,表達理解孩子生氣背後的其他感覺想法;也沒有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爸媽生氣的緣由,或爸媽想教導孩子的事;更沒有機會教導孩子該怎樣健康地面對自己的生氣,用適當的方式抒發情緒,培養出好的情緒調節能力



 

Q. 如何打破親子生氣負面循環?


1. 言教身教「可以生氣,但不可以傷人」

(請參看下一段說明)

2. 當孩子生氣時,接納同理他的情緒

父母的接納、點出情緒,「我感覺到你現在在生氣」,幫助孩子覺察情緒,這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

接著同理孩子,「我懂,遇到_____,有時我也會生氣」,幫(或引導)孩子講出觸發情緒的事件,連結因果,讓孩子更了解自己。


3. 帶領孩子一起成長、學習情緒管理

我們一起深呼吸好嗎?」、「你希望我怎麼幫你冷靜?」、「你覺得可以怎麼解決這事?」察覺、了解情緒後,下一步是調節情緒,做些什麼來幫助自己冷靜,亦或正面處理引發情緒的事件

情緒過後,也可以跟孩子討論:「生氣時,如何能表現得更尊重別人?」、「下次生氣時,你希望爸媽怎麼幫助你?」等。


 


生氣是一種主觀情緒反應,本身是好的,就像痛覺。痛提醒我們遠離危險;生氣讓人能保護自己,能更認識自己。不好的,其實是所帶出來傷人傷己的表現(表情肢體言語行為態度等)。社會常告訴我們「不可以生氣」,好像生氣是件壞事,反而造成情緒壓抑。沒有父母幫助孩子區辨情緒本身及反應表現,孩子容易混為一談。

再加上,孩子生氣所帶出的表情言語行為很強烈,大人容易聚焦處理,更容易讓孩子認為「自己生氣」是被處罰的原因,或被處罰是因為「爸媽生氣」,所以生氣是不好的。


Q: 孩子認為「生氣是不好的」有什麼後果?

  1. 孩子可能更容易生氣,生氣情緒更強烈,因為夠生氣可能就會贏!但情緒過後,自責、自卑感隨之而來。

  2. 孩子可能會壓抑情緒,逃避生氣的可能,或許會發展成討好型個性,或對情緒敏感度不足、沒有情緒調節的能力。


331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