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Wenchi Chen

陪伴憂鬱症者的建議與提醒 part 1

原文在粉專發表於07/22/2021


此文以身為諮商心理師的知識與經驗出發,提供原則性的建議與提醒,但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所以面對不同人可能需要有不同的調整。不過,相同的是,陪伴者很需要愛、智慧與耐心。


以下是一些關於憂鬱症的重點介紹及陪伴建議提醒:

1. 憂鬱跟憂鬱症並不一樣,不是憂鬱的人就一定有憂鬱症 憂鬱是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憂鬱症則是一個大腦神經物質失調的疾病,是先天(基因氣質等)與後天(環境思考性格等)因素融合的產物。憂鬱症是要由醫生依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V)的診斷準則評估確診,有明確的指標,包含:超過兩週的持續憂鬱、對原本有興趣的事物失去興趣、無自我價值感或罪惡感、反覆地想到死亡或有自殺意念、造成個人嚴重苦惱或影響功能等。可參考: https://aileenlin.gitbooks.io/....../2.4...... http://counseling.just.edu.tw/files/13-1049-27101.php...... ==>

所以,不要遇到憂鬱情緒的人就替他貼標籤是得到憂鬱症,大部分的人可能是有點像或處於臨界值,不過不是精神科醫生等專業人士就不該替他人下診斷。陪同去看精神科醫生或諮商師仍是不可替代。

如果當事人有自傷或傷人的可能性(不只是偶爾想想,而是有強烈的意願、具體的計劃或已出現部分行動),請一定不要自己一個人處理,一定要讓更有經驗的人介入,一定要去就醫。 在陪伴憂鬱情緒的人時,以下對憂鬱症的認識及注意事項也適用,只是通常更有彈性,除了陪伴,可以介入協助的程度較高。



2. 憂鬱症是有可能改善的,不是不治之症 憂鬱情緒不一定會演變為憂鬱症,而且憂鬱症是有機會治療的,也可能大幅度改善症狀,通常吃藥配合諮商治療的效果最好。 ==>

所以,要給予當事人信心與盼望,憂鬱症不是絕症,只是不積極吃藥治療有可能讓病程加長加重。陪伴者可以幫助憂鬱症患者相信醫生說的話,按時吃藥;但也需要了解心理層面的藥不像打細菌的藥,吃了一兩次就可以藥到病除,精神科的藥是調節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所以需要累積一定的藥量才會開始感到藥效,通常需要一個月左右。 若沒有被確診為憂鬱症,只是有憂鬱傾向,可能不需要吃藥,可能只是仍需要陪伴與談話協助。



3. 憂鬱症病患不是抗壓性差,並不是『自找的』 有人會覺得憂鬱症患者就是草莓玻璃心,一點點壓力就受不了才會憂鬱症。這個敘述不完全正確。很多憂鬱症的人在患病前其實都是承擔了一般人無法想像的創傷或是壓力,已經一直累積,就像是一個充滿氣的氣球,所以再多任何一點點壓力就會爆掉。 ==>

所以,陪伴時要放下對人的成見或偏見,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上帝所賦予的故事與意義,不要輕易批評,要接納每個人的主觀感受。你對他人的評斷會展現在你的態度行為等非語言表達中,不用說出來就可以傷害別人。



4. 憂鬱症會讓患者變遲鈍,不是『故意不理人或不回應』 憂鬱症不只是影響心情,還會直接影響人思考的速度還有記憶力,所以可能顯示出『呆呆的』或是反應遲緩的狀態。但憂鬱症好轉後,即可逐漸恢復。 ==>

所以,陪伴者非常需要耐心,可能需要重複自己說的話,可能需要特別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可能需要多留一些時間等待對方回應。 憂鬱症發作的人可能因為他的『遲鈍』而失去部分處理工作/學業and/or生活自理能力。幫助當事人條列化具體寫下一些可以或應該執行的事情,並讓當事人自己完成(視情況稍微在旁協助),能幫助當事人找回自己的能力與信心,增加掌控感與成就感。例如:每天早上十點跑步20分鐘,每天自己煮晚餐(如果需要也可包含怎麼煮的步驟)。



5. 憂鬱症病患無法控制自己的思考,不是『故意負面思考』 在憂鬱症發時,會無法自拔地陷入負面的反芻(rumination)思考,有點像是一般人的悲觀乘上好幾倍然後不斷重複地負面循環。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會看起來沒希望,腦海中充滿了災難化的情節。這種思考無法控制,也很難停止,不是要他『想開一點』就可以解決的。同一個想法可以卡在腦子裡面很久,會需要一些藥物幫助跟親友或專業諮商師大量的溝通跟排解。 ==>

所以,陪伴時不要責備他怎麼一直想著負面想法,而是要試著去同理、傾聽她的故事,對你來說或許是胡說八道,但對當事人來說卻是很真實的感受,因此我們要接納他的感受(擔心緊張等),若狀況許可(當事人是可溝通與思考狀態),可以陪同去檢視分析他的負面想法,試著找出很具體的反例或是可操控的驗證方法,例如:當事人擔心自己會被學校退學,不要急著說不可能,而是陪同當事人去搜尋學校退學的規則是什麼,一一檢視實際狀況,幫助當事人回歸現實,但這可能不是一次就可成功的,需要很有耐心,一次兩次三次多次陪伴他去探索。 另一方面,若當事人明顯處於什麼都聽不下去,完全無法溝通的狀態,就先以陪伴為主,不要急著去說些什麼『打破』他的負面想法,否則可能會破壞關係,令當事人感覺更被否定。



6. 幫助憂鬱者改變對自己說話的方式,有更多正面的言語 憂鬱症患者的想法會不斷地攻擊自己,例如:會一直覺得自己很糟糕等,這些負面的言語造成當事人自信心自尊心自我價值感都相當低落。 ==>

因此他們很需要生活裡多一點正面的話語,陪伴者可以在他們做到了某些事情時肯定他們,具體地肯定容易令人接受,反之若很誇張或很空泛則不容易被讀取成功,例如:『雖然很辛苦,但你很努力地堅持運動20分鐘,做得很好』會比「good job」具體且容易被對方聽進去。 另外,可以鼓勵當事人趁早上剛醒意識還有點模糊的時候,多對自己說或想很多正面與鼓勵的言語,可以照著鏡子對自己說,如:「我愛我自己」、「我有能力把事情做好」等。大腦在這時候會比較能接受這些想法,慢慢養成習慣。



7. 憂鬱者容易困在過去及未來的負面情緒中,幫助他們試著活在當下 憂鬱者容易落在對過去的罪惡感及對未來的焦慮感中,可以一直想著各種負面的過去與未來,而且會誇張化、災難化,小事情可以放很大,而且思考很極端或鑽牛角尖,就像之前第5點所說的,越想越多對自己的責備及對未來的恐懼,容易越來越憂鬱。例如:因為沒動力做事,而覺得自己沒有前途,完蛋了,會家破人亡等。 ==>

因此,陪伴者可以幫助當事人盡量不去想過去跟未來的事,把重點放在今天,只要把今天過好就好了,列出今天、現在可做的事情,然後逐步執行,讓生活盡量有規律,每天有產能(能完成一些事情)。就像第4點所說,可以從簡單地煮飯吃飯、運動等開始。

另外,可以幫助當事人找出自己情緒的triggers,把每一天做了什麼事跟相對應的心情記錄下來,找出造成情緒起伏的triggers跟情緒的程度(例如:0-10,0是不憂鬱,10是非常憂鬱,這件事造成我幾分的憂鬱),找出生活中triggers可幫助當事人下次更快對自己的情緒狀態有所覺察(覺察是改變的第一步),也可以: A. 找方法避開某些可避開的強烈trigger(如:覺察跟他人談論學業是個trigger,便可避免主動跟他人談此話題,若被問及可以直接拒絕談論,若聽到別人談就離開現場等)。

B. 若當事人狀況為可溝通討論,便可討論trigger的來由,藉此更深度地了解當事人的思考,通常也會在其中找到思考的認知bias,而能試著幫助當事人放下一些不那麼現實的想法或能換個角度思考(例如:談論學業是trigger,因為跟別人談論時總會覺得自己不夠好,總會覺得對方在內心嘲笑自己很笨很糟糕。所以對當事人來說,真正的核心不是學業問題,而是自信問題,是感覺自己比不上別人&擔心自己被瞧不起)。


C. 制定一些計畫,在下次遇到此trigger的時候執行來降低焦慮/憂鬱感(例如:有人問學業相關問題時,深呼吸並告訴自己『她只是關心我並不是要批評我』),並可持續記錄自己練習此計畫時情緒是否有所改變,有用的計畫就能看到自己的進步,沒有用就換下一種方法。



8. 幫助憂鬱者找到生活中新的目標與成就感 憂鬱症發作的人是幾乎沒有動力做任何事的,就連起床都覺得很痛苦,再加上之前第4點所說的遲鈍狀態,憂鬱者常常是失功能的。這種失功能的狀態容易加重憂鬱,因此當憂鬱者慢慢好起來,找回了一些動力跟精力後,開始找尋生活中新的目標跟成就感是很重要的事。如此才能打破對失功能所帶給自己的負面評價。 ==>

因此,幫助當事人找到幾個比較穩定的成就感來源,容易操作,容易控制,也容易成功的,如:煮飯、運動等,讓當事人可以在這些事物上感受到自己的進步,也容易找到自我價值感,這對憂鬱症的恢復很有幫助。




113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