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誰給誰的壓力?

之前分享過一篇幫妹妹用牙線關關卡文

謝謝幾位的朋友回應,幫助我有更深一層思考。


話說,

我知道自己很在意小孩的牙齒健康,

因為我有「孩子牙齒要健康一點」的壓力。

為什麼?

因為我的一位家人在臺灣是牙醫……


雖然疫情已三年多沒回台,

但之前每次回台,都會讓牙醫家人看牙,

如果孩子牙齒不好,家人絕對會發現!

若被家人發現,我覺得很丟臉,感覺自己沒做好媽媽的任務。


看似好像家人給我顧好牙齒的壓力,

但仔細想想,

家人其實對我很好,

印象中不曾隔空下什麼牙齒指導棋(除非我們主動詢問),

也沒有說過什麼類似「媽媽就應該把小孩牙齒顧好」的話。


所以是我因為他的牙醫身分,

自己腦補很多可能性,造成了自己的壓力。



就像任何壓力一樣,來自自己的壓力,過猶不及。

跟其他人事造成的壓力不同的是,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可能要更有意識地調節


他人給的壓力,成人可能可以想辦法拉遠距離、減低影響,

單一事情造成的壓力,事件完成後壓力通常便可逐漸消除,

持續性事件造成的壓力,通常隨著越來越上手,壓力也會逐漸減弱。


但自己給自己的壓力,無法逃走很難閃避,甚至可能無限攀升

(畢竟一般來說,人無法脫離自己嘛~)

若壓力源為持續性的,要讓壓力減到很弱或消除便更有挑戰,

所以,

很重要地是:有意識地調節自己的壓力(尤其是自己給自己的),

讓壓力保持在中性位置,避免過猶不及



#適當的壓力,幫助我好好照顧孩子的牙齒健康,

但我也發覺,當我沒有好好調節壓力,讓壓力過大時,

便容易把壓力以生氣的形式,發洩在孩子身上

如:大罵老大為何還在玩、動作慢吞吞、不躺好讓我檢查牙齒!


真的需要時常提醒自己:

我的壓力是我的壓力,讓壓力維持中性位置,保留在自己這裡就好。



不是誰給我壓力,沒有誰對不起誰

既然是自己腦補來的壓力,大概就兩條路:

1.接受自己的腦補,調節自己的壓力

2.調整修正自己的腦補,去除掉不符合真實的壓力源


我大概兩者兼用了~


每當發覺自己在想「有蛀牙=媽媽失職=丟臉」時,

「孩子的牙齒能健康最好,但真的蛀牙也沒有那麼嚴重!

蛀牙可能還會提醒孩子要愛護自己牙齒呢。」

「我想要孩子有健康的牙齒,但不等於孩子牙齒不好,我就不是個好媽媽」。

幫助自己有正向、健康的思維。



雖然刷牙、牙線都是小事,

但當我保持著中性壓力,抱持著較健康的思維去執行時,

我的耐心顯著提升,心情較放鬆,

跟孩子的互動也更愉悅了。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