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的下午,我家二年級兒子的音樂課舉辦音樂分享會,邀請全班的家人前往參加。
剛聽說時,以為是他們班特別練習了什麼音樂表演,要特別演出。後來發現分享會是在音樂課的時間(半小時),想說可能是音樂老師帶他們練習了什麼,要表演給家長看,可能是合唱幾首歌?
結果!音樂分享會就是分享他們上音樂課!有沒有表演?也不能說沒有,但就是隨性地跟著老師唱歌、玩樂器、玩節奏,絕對沒有特別練習,非常地日常。
這跟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我以為會看到所有學生排排站好唱歌,結果學生們都面朝老師,讓家長看側面或背影。我以為會是有特別練習的表演呈現,結果是跟著孩子旁聽一堂音樂課。
我覺得這很好,能看到孩子上課中的真實樣貌,能了解老師怎麼帶著孩子「玩」音樂,非常有趣。
反思自己,對「分享會」的定義太狹隘了,立刻連結到「表演」,而且是刻板的排排站台前演出,需要練習準備,力求預備完整、表現最好。這種盡力準備好演出當然很棒,但的確生活中可以不只有這一面。
音樂分享會,可以是很簡單的,單純地讓家長有機會參與孩子的音樂課,讓孩子邀請所愛之人當觀眾,創造分享的機會,提供一個輕鬆的表演舞台。
對孩子來說,有一段美好的回憶,有練習在人前表演的機會,或許更重要的是,累積了 #正向經驗與自信— 做好日常就能獲得掌聲,過好自己的每一天就值得肯定。
//
順帶一提,小寶所在的北加公立小學是外聘音樂老師教音樂課,我不確定是否所有加州、甚至全美公立小學都是如此?不只音樂,美術老師也是外聘。所謂外聘指不算某學校的專屬老師,可能屬於某個與學校合作的機構,按需要每天可能至不同學校教課。
我個人覺得外聘音樂/美術老師不錯,感覺比較專業,也可減輕老師的負擔。不像我小時候,印象中尤其低年級,班導幾乎全包😂 不過,換個角度想,學校怎麼不能雇用自己專門的音樂/美術老師呢?或許跟學校資源有關吧?畢竟音樂美術不會列入學校考試評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很容易先被犧牲…(這我不太了解,希望有知道的朋友們賜教!謝謝!)
.
圖片為特效化的music sharing day照片😝
Comments